浅谈婚姻家庭纠纷形成的原因与对策
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婚姻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。做好婚姻家庭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工作,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。关注婚姻家庭问题,分析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的形成原因,探求纠纷预防和化解的新途径新方法,对于构建和谐家庭,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一、婚姻家庭纠纷成因
近年来,从我市妇联接待妇女来访总体情况来分析,从中可以发现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形成的主要原因有这么几种:
1、夫妻长期分居造成感情破裂。目前农村富余劳力大部分在外务工,许多夫妻长期分居,双方缺乏感情交流与沟通,再加上彼此生活环境不同,渐渐产生距离,感情日益生疏,直至难以维系夫妻关系而产生矛盾。夫妻一方打工或者留守在家,因精神空虚而感情出轨,一旦与第三者建立起感情,便决然提出离婚。
2、父母干涉过多引发冲突。这类原因引起的离婚纠纷多发生在“80后”新婚夫妻当中。这些年轻人离婚并非因为感情不和,而是双方父母从中“掺和”所致。有些父母初衷其实是好的,但是没有发挥正面作用,父母干涉子女生活,过度介入小夫妻矛盾中,父母偏袒自己的子女,不能客观公正地处理子女的感情问题,导致小夫妻矛盾加大,成为“两个家族间的战争”,最后不得不以离婚收场。
3、夫妻感情不和引发矛盾纠纷。婚前彼此沟通了解不够,缺乏感情基础,婚后夫妻之间忽略感情的培养和交流,双方在性格特征、品德修养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逐步显现,这些差异一旦超出对方的可容忍程度,就会产生冲突和矛盾,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越大就容易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,最终导致家庭矛盾升级,夫妻感情恶化,婚姻破裂。
4、一方生活恶习引发矛盾。夫妻一方存在存在赌博、酗酒等不良嗜好也成为婚姻家庭纠纷产生的诱因。赌博更是导致婚姻家庭破裂的大祸害。搓麻将、打扑克,目前无论是在海门城镇还是乡村已是普遍现象,清闲时,几个人聚到一起玩玩,轻松轻松也无可非议,但也有些人来上了瘾,赌得六亲不认,赌得倾家荡产,赌得妻离子散。
5、家庭暴力引发矛盾纠纷。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,一些大男子主义、重男轻女等思想在社会上仍有一定的市场,女人在家庭中处于从属附庸地位,稍有不慎就会受到责骂甚至皮肉之苦,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婚姻破裂、家庭解体。
二、婚姻家庭纠纷危害
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危及家庭和谐稳定,损害家人身心健康,扰乱生活秩序,败坏社会风气,产生社会问题,危害社会和谐稳定。
1、破坏家庭团结,影响正常的生活秩序。婚姻家庭矛盾纠纷造成夫妻双方处于紧张、忧虑、痛苦、压抑的状态,对生活缺乏信心,精神萎靡不振,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损失。
2、损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。家庭矛盾纠纷严重危害子女的健康成长,导致“问题青少年”增多,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,其危害性不容忽视。
3、导致刑事案件增加。家庭成员之间往往对争执不能互谅互让,经年累月,深藏久蓄,一朝发泄,容易走上非理智的选择,酿成后果,影响社会的稳定。今年上半年,海门发生的8起命案,其中7起因恋爱、婚姻、家庭问题引起的(5起是因感情纠纷引发杀人案件,2起因家庭纠纷而产生厌世情绪引发杀人案件),1起是精神病患者杀人命案。刑事案件和自杀案件的直接后果就是剥夺他人或者自己的生命,践踏法律尊严,社会危害性相当大。
三、几点思考
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,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。妇联组织应本着“预防为主、调处结合”的方针,充分发挥“娘家人”的优势,与相关职能部门密切合作,积极参与婚姻家庭纠纷调处工作,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,促进社会稳定。
1、加强普法宣传教育。调处婚姻家庭纠纷,是治“标”不治“本”,我们要通过抓好公民的普法学习教育,广泛宣传婚姻家庭法律、法规,加强家庭美德、伦理道德、社会公德教育,倡导和睦亲情、平等互爱的社会主义新型婚姻家庭观,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和家庭责任感,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。特别要突出重点,把中青年农民、尤其是流动人口列为重点对象,不断加大法制宣传力度,教育群众要诚信守约,尊老爱幼,邻里和睦,正确处理婚姻家庭及引发的一系列纠纷。
2、发挥婚姻家庭纠纷调解中心作用。婚姻家庭纠纷说小是家人吵架闹别扭,说大可能发展成为刑事案件,因此我们各级妇联组织思想上必须重视,尽快健全各级妇联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组织,加强市、镇、村婚姻家庭纠纷调委会建设,建立高素质的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,坚持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机制,确保小矛盾不出社区、村,大矛盾不出乡镇。
3、注重调解方法。调解人员在调解婚姻家庭纠纷时,要找准纠纷成因,对症下药确定调解方案,集中精力予以解决。调解过程中要注意群策群力,充分发挥当事人亲朋好友的力量,动员他们参与到调解工作中来,引导当事人正确对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,多检讨自身的不足,使矛盾得到及时化解。对于一时调解不了的纠纷,要引导当事人依法提起民事诉讼,尽力避免家暴等侵权案件和“以暴抗暴”恶性案件的发生。同时要做好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回访工作,随时掌握矛盾发展的态势,防止矛盾再次激化。